烽林资讯网烽林资讯网

主页
分享互联网新闻
某某资讯网-国内外新闻时事,奇事,新鲜事

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

更新时间:2024-12-21 21:00:46点击:

  在记者认识的考古人里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不太“出挑”,很少说话,习惯“单打独斗”。30多年,他一个人带着一群技工,在浙东、浙中地区奔走,在钱塘江流域的山水间流连。

  他一个人,走了多久?

  一万年。

  从十万年到一万年

  如果你到浙江浦江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参观,会看到展厅里挂着“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”的题词,题写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。

  展厅里,很多人看到那颗得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黑点。2005年,第一粒比较完整的炭化稻米,在上山遗址中发现,距今1万年,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米。

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

上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0000年的炭化稻米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

  其实,1996年前,发现这粒万年米的蒋乐平的“恋爱对象”,还是河姆渡文化,近10年间他一直以宁波地区为主要工作点。

  发掘于1973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,第四层年代距今约7000年,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堆积,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游修龄发现,这些稻谷是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晚稻型的水稻。这是当时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,仅仅一个河姆渡遗址,就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之说。

  蒋乐平所在的河姆渡课题组的一个研究课题,就是弄清河姆渡文化的源头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长江中游澧阳平原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遗址、距今8000年前的澧县八十垱遗址、距今7000年前的澧县城头山遗址等,相继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炭化米、陶土中的稻谷印痕、栽培稻花粉等水稻遗存,丰富了稻作起源于中国的证据。特别是江西万年县仙人洞、吊桶环,湖南道县玉蟾岩三处洞穴遗址,均发现了距今约14000年的早期水稻遗存,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具有栽培特征的水稻遗存,把长江中游稻作栽培开始时间大大往前推进。

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

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炭化稻谷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

  当时,26岁的蒋乐平想得很多——

  “一条钱塘江,就能阻隔良渚文化向南扩展吗?”

  “宁绍地区存在良渚文化吗?”

  “7000年到5000多年,难道都叫河姆渡文化?地域横跨整个钱塘江以南,时间横跨2000多年,我不主张泛河姆渡文化。”

  ……

  考古发现不是问题的结束,而是问题的开始。

  2002年,发现上山遗址后不久,蒋乐平给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的吴小红博士打电话,顺带说起上山遗址的年代确认问题,他很遗憾,觉得缺少合适的样品来测年。吴小红听说上山出了夹炭陶片,提议拿这个来测,她提到,有一种新的加速器技术,可以用少量碳素进行测年。

  2003年元旦刚过,蒋乐平还在为跨湖桥遗址发现独木舟的事情兴奋,一天,接到了吴小红的电话,测年结果出来了。按规矩,需要先把费用寄过去,才能寄数据。

  蒋乐平隐约觉得吴小红话里有话,欲言又止。

  几天后,他收到了来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信,表格里4个测年数据显示,距今11400年至8600年。

  “这是一个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年代。它意味着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历史将被彻底改写。可以认为,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,才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真正标志。”

  上山不只有稻米,还发现了稻作工具。近年来,上山文化稻作遗存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经济行为,不断刷新着我们对稻作起源进程的认知。出土的夹炭陶片的陶胎中发现有大量的稻壳、稻秆和稻叶作为羼合料,这说明先民们用石片石器收割水稻,通过石磨盘碾磨完成稻米的加工。

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

上山遗址夹炭陶片中的稻壳等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

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

蒋乐平用石磨盘进行稻谷脱壳实验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

  2020年10月,蒋乐平带着稻米的“完整证据链”,去湖南长沙拜访袁隆平先生,他指着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介绍道:“这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,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颗稻米。农业证据找到很不容易,我们找到了丰富的、完整的证据链。”

  袁隆平赞叹:“万年稻米啊,不简单!不简单!”

  通过中国考古人的探索与发现,稻作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。

推荐文章